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6月28日至7月1日, 经济与管理系暑期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三明市宁化县,开展为期4天的红色研学、文化传承与助农实践活动,在革命热土上汲取奋进力量,用青春行动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红色研学:踏访长征起点 传承革命薪火
6月28日,实践团首站来到宁化县长征出发纪念馆。馆内泛黄的文献、锈迹斑斑的枪械、栩栩如生的场景复原,无声诉说着“中央苏区乌克兰”的红色往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仔细聆听“一粒米支援红军”的故事,驻足凝视“红军借谷证”等珍贵文物,深刻感悟“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


随后,团队来到红军出发地广场,在高耸的长征出发纪念碑前举行缅怀仪式,全体成员列队鞠躬、重温入团誓词,誓言声在广场上空回荡,与百年前红军出征的号角遥相呼应。



文化浸润:溯源先贤风骨 厚植家国情怀
宁化不仅是红色圣地,更是闽学发源地之一。6月29日,实践团专程学习黄慎、伊秉绶闽学精神。在当地文化学者的讲解中,队员们深入了解到两位宁化先贤的风骨与成就,黄慎以笔墨寄情怀,展现了文人“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核;伊秉绶以行动践初心,诠释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两位先贤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让大家对“文化传承既要守得住根脉,更要担得起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农耕实践:深耕田野大地 助力产业振兴
6月30日,实践团走进宁化县河龙乡稻田。夏日的田间地头,队员们脚踩泥泞,在当地老农的指导下学习插秧技巧。弯腰、分秧、插入泥土,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考验耐心与协作。“每一株秧苗都凝聚着耕耘的汗水,这让我真正理解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深意。”队员小刘擦着额头的汗珠说。
实践中,团队创新开展"农耕+直播"活动:镜头前,队员们一边演示插秧动作,一边讲解水稻生长周期与宁化农耕文化。此外,队员们还走进河龙贡米加工厂,全程学习稻米脱壳、色选、包装、销售全流程,深入了解“一粒米”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为后续助农电商实践积累第一手资料。





政策宣讲:青春护航成长 资助温暖人心
7月1日,实践团在宁化县乡镇集市开展国家资助政策宣讲活动。队员们通过发放手册、现场答疑、案例讲解等方式,向当地农户、初高中学生详细解读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基层就业补贴等政策,重点解答“如何申请”“资助标准”还款方式"等热点问题。针对部分老年群众视力不佳的情况,队员们逐字逐句“读政策”;遇到留守儿童,主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后续线上答疑。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服务群众160余人次,让资助政策真正走进乡村、深入人心。



此次宁化之行,实践团成员不仅于红色历史中筑牢了信仰之基,更在田野实践中锤炼了实干本领。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实践所得转化为学习动力,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于乡村振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供稿/供图 经济与管理系 黄金华
审核 经济与管理系 郑祥升